总之,对这家公司而言,组织管理和业务协同始终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根据麦肯锡的分析,要达到1.5摄氏度的温度,到2050年,用于制造钢铁的煤炭数量需要比当前水平减少80%。现在各种清洁能源的比重占到全国能源的25%左右,到2060年碳中和各种清洁能源的比重达到80%,也就是说,未来我们在传统能源方面,必须大力控制,提高清洁能源比重。
预计气候变化将导致更频繁的干旱和洪水,改变水的供应并扰乱运营。与此同时,氢燃料电池和碳捕集等新兴技术可能会刺激对铂、钯和其他催化剂材料的需求。矿产能源业如何直面机遇、应对挑战?如何对标双碳目标做好顶层制度设计?如何构建法治保障体系?如何推进矿业服务一体化? 今年中国矿业法治高峰论坛在京召开,来自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天津大学、中国政法大学、中国煤炭地质总局、中国黄金集团等多位业内专家,围绕聚焦双碳目标法治建设,助力矿产能源转型升级主题,为我国矿产能源业高质量可持续发展提出多角度的观察、思考和建议。即使在脱离电网环境下,转向可再生能源也越来越可行,因为电池组的成本预计将从2017年至2030年减半。Global Mining Companies target GHG Reduction ($billion) 二、麦肯锡建议,矿业如何面对和改变 矿业如何应对气候挑战,麦肯锡公司给出了如下建议: 矿业公司必须做好应对气候灾害的准备。
双碳目标下,我国矿山如何绿色发展?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资源与环境研究所副所长常纪文认为需要从四方面发力,即开展生态修复,巩固和发展碳汇。通过加速将可再生能源整合到运营中,该公司正朝着零排放迈进。建立重点工业产品碳排放基础数据库,完善碳排放数据计量、收集、监测、分析体系。
加快推进有机废气(VOCs)回收和处理,鼓励选取低耗高效组合工艺进行治理。(三)主要目标 到2025年,工业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绿色低碳转型取得显著成效,绿色低碳技术装备广泛应用,能源资源利用效率大幅提高,绿色制造水平全面提升,为2030年工业领域碳达峰奠定坚实基础。强化强制性标准约束作用,大力推广低(无)挥发性有机物含量的涂料、油墨、胶黏剂、清洗剂等产品。推进尾矿、粉煤灰、煤矸石、冶炼渣、工业副产石膏、赤泥、化工渣等大宗工业固废规模化综合利用。
推动煤炭等化石能源清洁高效利用,提高可再生能源应用比重。定期编制发布低碳、节能、节水、清洁生产和资源综合利用等绿色技术、装备、产品目录,遴选一批水平先进、经济性好、推广潜力大、市场亟需的工艺装备技术,鼓励企业加强设备更利用、多污染物协同治理超低排放、加热炉低氮燃烧、干法粒化除尘、工业废水深度治理回用、高效提取分离、高效膜分离等工艺装备技术。
加快农作物秸秆、畜禽粪污等生物质供气、供电及农膜污染治理等农村节能环保装备推广应用。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要提高政治站位,迎难而上,攻坚克难,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低碳的高质量发展道路。绿色低碳产业初具规模。鼓励有条件的园区和企业加强资源耦合和循环利用,创建无废园区和无废企业实施工业固体废物资源综合利用评价,通过以评促用,推动有条件的地区率先实现新增工业固废能用尽用、存量工业固废有序减少。
建立企业绿色信用等级评定机制,加大评定结果在财政、信贷、试点示范等方面的应用。加快关键共性技术攻关突破。推动国家人才发展重大项目对绿色低碳人才队伍建设支持。加快氢能技术创新和基础设施建设,推动氢能多元利用。
(二)发展环境 我国力争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经过深思熟虑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单位工业增加值二氧化碳排放降低 18%,钢铁、有色金属、建材等重点行业碳排放总量控制取得阶段性成果。
(二)基本原则 目标导向。扩大环境保护、节能节水等企业所得税优惠目录范围。
深入落实《2030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制定工业领域和钢铁、石化化工、有色金属、建材等重点行业碳达峰实施方案,统筹谋划碳达峰路线图和时间表。严格执行钢铁、水泥、平板玻璃、电解铝等行业产能置换政策,严控尿素、磷铵、电石、烧碱、黄磷等行业新增产能,新建项目应实施产能等量或减量置换。依托各类引知引智计划,构筑集聚国内外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的绿色低碳科研创新高地。清洁生产水平明显提高。提升清洁能源消费比重。积极推进网络和通信等新型基础设施绿色升级,降低数据中心、移动基站功耗。
组织制定重大技术推广方案和供需对接指南。鼓励有条件的地方建设中外合作绿色工业园区,推动绿色技术创新成果在国内转化落地。
在大气污染防治领域,聚焦烟气排放量大、成分复杂、治理难度大的重点行业,开展多污染物协同治理应用示范。结合不同行业技术现状和发展趋势,力争有条件的行业率先实现碳达峰。
强化全生命周期理念,全方位全过程推行工业产品绿色设计。壮大绿色环保战略性新兴产业。
打造绿色消费场景,扩大新能源汽车、光伏光热产品、绿色消费类电器电子产品、绿色建材等消费。近日,工业和信息化部印发《十四五工业绿色发展规划》(以下简称《规划》),为十四五工业绿色发展描绘了蓝图。推进再生资源高值化循环利用。能源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升。
推进工业固废规模化综合利用。加快制定涵盖能源、资源、碳排放、污染物排放等数据信息的绿色低碳基础数据标准。
强化先进适用标准的贯彻落实,扩大标准有效供给。研究制定道路机动车辆有害物质限制使用管理办法,更新电器电子产品管控范围的目录,制修订电器电子、汽车产品有害物质含量限值强制性标准,编制船舶有害物质清单及检验指南,持续推进有害物质管控要求与国际接轨。
培育废钢铁、废有色金属、废塑料、废旧轮胎、废纸、废弃电器电子产品、废旧动力电池、废油、废旧纺织品等主要再生资源循环利用龙头骨干企业,推动资源要素向优势企业集聚,依托优势企业技术装备,推动再生资源高值化利用。燃煤机组全面完成超低排放改造,6.2亿吨粗钢产能开展超低排放改造。
研究制定468项节能与绿色发展行业标准,建设2121家绿色工厂、171家绿色工业园区、189家绿色供应链企业,推广近2万种绿色产品,绿色制造体系建设已成为绿色转型的重要支撑。(六)引导产品供给绿色化转型 增加绿色低碳产品、绿色环保装备供给,引导绿色消费,创造新需求,培育新模式,构建绿色增长新引擎,为经济社会各领域绿色低碳转型提供坚实保障。加强高温散料与液态熔渣余热、含尘废气余热、低品位余能等的回收利用,对重点工艺流程、用能设备实施信息化数字化改造升级。发展绿色低碳材料,推动产品全生命周期减碳。
开展节能诊断,为企业节能管理提供服务。优化重点区域绿色低碳布局。
加强产融合作,出台推动工业绿色发展的产融合作专项政策,推动完善支持工业绿色发展的绿色金融标准体系和信息披露机制,支持绿色企业上市融资和再融资,降低融资费用,研究建立绿色科创属性判定机制。完善绿色政策和市场机制。
推动主要用能设备、工序等数字化改造和上云用云。实施对绿色制造名单的动态化管理,探索开展绿色认证和星级评价,强化效果评估,建立有进有出的动态调整机制。

相关文章
发表评论
评论列表